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迂回战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迂回战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叫做迂回战术?
是指为隐蔽己方战略企图的战术,并不直接与敌方接触,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对敌方战役集团进行包围,从而最终达到战役目的的战术。前提是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意志力。
“迂回战术”的意思:
一是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二是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
三是攻击敌人后方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目的是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迂回战术”的举例:1、围魏救赵;2、声东击西。
迂回战术是指在战争中采取通过绕路、制造假情况等手段,使敌人分散注意力,从而给予敌人侧翼或背部攻击的战术。
迂回战术的本质是通过制造出一个错觉让敌人分心并对主要目标放松防备,从而占据优势,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此战术在战争史上被广泛使用,例如二战时,德国利用闪电战术实施迂回攻击,获得了多次胜利。
迂回战术是指在战斗中采取巧妙的绕过敌方防线,从其侧面或背后给予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理念是对敌方的意图和动向进行精准分析和判断,利用其疏忽和盲区,通过巧妙的战术措施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迂回战术不仅要求有坚定的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有出色的谋略水平和足够的战斗技能,能有效地利用战场条件与局势,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战斗环境,最终赢得胜利。而在现代战争中,迂回战术已经成为了军事作战的一项基本战法,对于提高战斗力和胜利的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迂回战术,是什么意思呢?
1、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为了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对抗,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通过寻找暴露出的间隙,分散敌人,各个歼灭。或者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后方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相似的战术有: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
2、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3、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目的是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和包围部队围歼敌军某一集团。按性质和范围分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
二战时期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有没有使用过穿插迂回战术?
这一问题其实没有第二种回答。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毕竟当过兵并且一直比较喜爱军事话题。亦如苏德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多兵种、大纵深的作战,没有所谓的穿插迂回的战法运用是不可能的。具备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穿插迂回、曲进包抄的战术施展,是类似战争、战役级别的战斗中非常常见作战样式,别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以及乌克兰基辅战役中,无论德军还是苏军除了正面突进强攻强受之外,无不使用了大量的纵深穿插迂回,并包抄实施战役包围及战略合围的战例。德军在基辅等战役中俘获苏军战俘数十万之多,就是这一战法运用的范例。
德国和苏联在长达四年的苏联战争中,都对对方使用了迂回战术,例如在初期的德军攻势中,德军在基辅,布良斯克_维亚季马战役中,
都有使用,在布良斯克-维亚季马战役中更是使用了双重迂回战术,一举俘虏苏军六十多万人。而苏联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战斗中更是大胆在德军后方实施了名为天王星的大范围迂回战役,一举包围德军第六集团军,并迫使其投降。
苏德战场上使用穿插迂回战术可以说比比皆是。德军方面如:明斯克战役、基辅会战、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战役、堡垒行动等。苏军进攻的战役如:叶尼利亚战役、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科尔孙_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鲁勉采夫行动、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苏军的进攻作战方式大多是采用大兵团诸兵种协同、大纵深突击,实行大纵深穿插迂回,达成合围目的。
事实上,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双方都在试图通过穿插迂回的方式来尽可能的合围歼灭对方的主力,只不过不同于亚洲战场的由轻步兵执行穿插任务,苏德战场上执行这一任务的是装甲部队,所以可以穿插的更深,做更大范围的迂回,形成大型的包围圈。例如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合围战等都是典型的战例。
在亚洲战场,由于交战各国军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即便是轮式车辆也无法大量的配属,所以一般由携带轻型武器的轻步兵单位执行穿插迂回战术,如果没有空中的补给,步兵携带物资有限,只能迂回有限的范围。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例,根据自身携带的弹药和粮食最多只能执行7天的穿插迂回作战,期限一到就只能立刻撤退了,无法威胁到敌人防御薄弱的大后方。
而东线战场就不一样了,双方都组建了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快速部队,其自身可以携带大量的作战物资以支撑三天以上的独立作战,而无需后勤补给,如果得到空中补给的支援的话,则可以更加长久的在敌人后方进行作战,从而有条件深入到敌人的大后方,占领交通要冲、补给基地,造成敌方大规模的崩溃,整建制的围歼或者击溃敌军。这种行动规模宏大,已经达到了战略级别,德军将其称作“闪电战”,而苏军将其称作“大纵深作战”,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种进攻战术旨在寻求敌方的薄弱点进行突破,然后继续向敌方的后方挺进,越远离前线则敌方的防御越薄弱,越容易达成决定性战果。那些还未被攻破的敌军前线支撑点面临着侧翼威胁和补给中断的威胁,最终也不得不放弃阵地进行撤退,而在撤退中极易遭受重创甚至覆灭。东线战场使用的只不过是这种战术的放大版,其突入深度更深,迂回范围更大,从战役级别上升到了战略级别,本质上是一样的。
什么叫迂回战术?
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目的是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和包围部队围歼敌军某一集团。按性质和范围分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
迂回通常是在敌人有暴露的翼侧或较大的间隙时实施,也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实施。迂回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是:及时准确地查明当面和纵深的敌情、地形;正确选定迂回的方向和路线;周密地组织协同、保障和必要的火力支援;隐蔽突然、出其不意地行动,及时果断地处置各种情况。迂回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已成为重要战法。在欧洲,18世纪末,已把迂回作为一种机动样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迂回更被普遍运用于战争、战役、战斗行动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曾广泛采取迂回行动,对歼灭敌人起了重要作用。未来战争中,军队的火力、机动力和突击力都将有进一步提高。地面部队实施迂回的纵深将增大,速度也将加快,还将更广泛地得到航空兵、空降兵和远战火力的配合。
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为了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对抗,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通过寻找暴露出的间隙,分散敌人,各个歼灭。或者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后方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相似的战术有: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迂回战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迂回战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