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民党八大金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民党八大金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百川结局?
徐百川最后吃掉那一串苹果皮,是在告知郑耀先自己没有出卖过他,过后就再也没见过他出现。据传徐百川还活着,他还完全痛改前非投身了革命,郑耀先知道后眼眶泛泪觉得欣慰。徐百川在1975年获得自由,并且成了政协委员,在当地文史馆工作,还和儿子在一起生活,可以说是得了个善终。
《风筝》中徐百川被逮捕的场面很是搞笑,危急关头自乱阵脚显得很没脑子。电视剧《风筝》中徐百川是郑耀先的好友,遗憾的是两人的立场不同。在剧中徐百川和郑耀先两人的对手戏也是十分的精彩。在戴笠去世之后毛人凤一度的想要拉拢徐百川。
徐百川身为戴笠手下八大金刚之一做过很多恶心的事情。在戴笠死后,军统局的权利落到毛人凤的手上,毛人凤见戴笠的八大金刚如今只剩下徐百川,便想着要拉拢过来成为自己的人,守住山城。
1949年山城已经是一片混乱,国民党的势力被迅速瓦解,曾经在山城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军官,现在正想办法逃离这个地方。当然了徐百川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自然也想要离开这里,可是在他去机场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因为没有保荐涵而去不了台湾,那份悲情让观众看了有点爽。
从这里分析历史上戴笠手下八大金刚当时没有去台湾的只有刘峙,在1950年去了印度尼西亚生活,1954年定居台湾。1971年在台湾因病去世。
在电视剧中徐百川因为未能去台湾和田湖准备力挽狂澜,改变山城的局面。
风筝四哥徐百川大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有原型人物吗
可不久之后徐百川和田湖就被捕。当时军统的人只有宫庶逃过一劫,徐百川被捕之后对共党的询问非常配合,最后徐百川叛变,交代了所有。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位叫做徐百川的人,他为红军的人,和剧中的徐百川立场根本就不相同。历史上的徐百川在肃反中被抓获,造成冤案,直到1954年徐百川才得到平反,追封为革命烈士。
徐百川最后吃掉那一串苹果皮,就是在告诉郑耀先,自己没有出卖过他。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他出现,他的结局也一直悬念重重。据说在影子自杀多年后,郑耀先重病在床,马小五于心不忍就告诉他其实徐百川还活着,他还彻底洗心革面投身了革命,郑耀先听后眼眶泛泪感觉欣慰。
智取威虎山小说有几个卧底?
真正的卧底只有杨子荣一个人!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主要是讲共产党小分队奉上级命令进入匪患猖獗的林海雪原保护百姓安全,为彻底瓦解土匪势力,杨子荣执意请求乔装潜入匪窝“威虎山”,经历重重考验的他因献宝有功,被匪首座山雕封为“威虎山老九”。从此杨子荣与八大金刚斗智斗勇。
杨子荣能瓦解座山雕,多亏老八的帮忙,所以大家说老八也是卧底,其实电影里最后都没有交代,说明他不是卧底,个人觉得他只是一个向往光明,反匪的一个正面显照!
威虎山上只有杨子荣一个卧底。因为威虎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不理应外合,很难攻破。
因此小分队派杨子荣冒充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并向座山雕线上的联络图取得了做山椒的信任,从而打入了威虎山。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谁的能力最强?谁又是垫底的?
蒋介石的所谓八大金刚,是他手下的八个将领,包括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追随蒋介石比较早,从黄埔建军开始,就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之后一直被蒋介石所重用。这些人在不同的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些人长期得到重用,有些人是阶段性的得到重用,有些人是发挥特殊用途。
这些人里,相对而言地位比较高的就是何应钦、顾祝同和陈诚。相比之下,陈诚受重用的时间最长,一直到台湾时期,都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何应钦则是早在黄埔时期就已经得到重用,最早接替蒋介石出任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在当时的蒋介石嫡系中,几乎相当于二把手。
但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关系也出现过比较多的问题。一个是在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扣押,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力主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住蒋介石的性命,但何应钦此时力主强硬应对,派中央军部队进逼陕西,空军已经开始对西安附近进行轰炸。当时在外界看来,何应钦是有意逼张杨杀蒋,然后他再取而代之。
另一个问题是何应钦出身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关系较多,所以在外交上长期主张亲日。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应钦也一直主张对日妥协,1935年更是奉命签订了何梅协定,承认所谓的华北自治,丧权辱国,受到全国唾骂。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已经开始转变态度,主张全面抗战,何应钦仍然主张对日妥协。
抗战后期的雪峰山会战时,作战主力为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团军,蒋介石指定负责此次战役指挥的是何应钦,但在日军战败后撤退时,包括十八军在内的国军已经转入全面反击,正在追击日军,并包围了一部分日军,何应钦却关照前线将领,让他们放日军一条生路。战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并签字。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对何应钦一直是不得不用,又并不完全信任。从三十年代开始,蒋介石就一直在极力提拔和培养陈诚,等到抗战后期,陈诚羽翼已成,何应钦逐步失去信任,被蒋介石边缘化处理。先是从总参谋长调任陆军总司令,之后又奉命担任外交职务,离开了军队,这都是蒋介石在让他为陈诚腾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何应钦正在美国出使,陈诚担任总参谋长,主持国军指挥事务,连国防部长白崇禧都被蒋介石挂起来,靠边站。结果是陈诚指挥之下连战连败,到莱芜战役陈诚亲自跑到徐州进行微操,非要让李仙洲南进,等到王耀武发现李仙洲南进就要掉到粟裕布的口袋里,赶紧让李仙洲北撤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这还不算完,杜聿明在东北前期很顺利,之后因为战线较长,兵力不足,分散驻守,吃了几次败仗,蒋介石也不满意了,要撤换杜聿明,陈诚以为是去摘桃子,就赶紧请求去东北收拾残局,并且夸口三个月结束东北战事。到了东北之后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大肆扩编军队,结果到了1948年初,新五军被解放军全歼,他又不干了,以胃病复发为由,坚持要出国治疗,甚至不惜让他老婆去求宋美龄。
蒋介石看着战局越来越糟糕,感觉陈诚也hold不住了,于是又免掉陈诚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去台湾整顿党政军,把何应钦调回来担任国防部长,将顾祝同升任总参谋长,准备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如果准备在淮海地区与解放军决战,是必须要让杜聿明指挥的,而杜聿明在中央的靠山就是何应钦。
结果到了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国军的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公认军事才干最强的白崇禧在华中剿总担任总司令,陈诚在整顿台湾,留下来指挥战略决战的是何应钦和平庸无能的顾祝同。顾祝同先去沈阳督促廖耀湘出兵,廖耀湘置之不理,到淮海战役,黄维被围后请求先向东南方向突围,顾祝同又让他不要动,站稳脚跟,坚守待援,结果又把黄维兵团也送了。
虽然说在豫东战役之后,以当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国军已经是必败之局,但在最后关头,国军统帅部却是这样一群人在指挥,也是一大奇观。尤其是顾祝同,在整个战略决战阶段,几乎没有贡献过什么重要的意见,看起来忙忙碌碌,东奔西走,但没有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实在不行了只好蒋介石亲自出面微操。
蒋介石倒台之后,何应钦甚至还在李宗仁担任总统的时期,当过两个月的行政院长,但这时候国民党大势已去,何应钦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到台湾之后,何应钦基本上就靠边站了,虽然看上去仍然位望隆重,但实际上已经远离军队,只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虚职,安享尊荣而已。不过,他倒是很长寿,一直活到1987年才去世,已经将近百岁高龄。
老蒋手下的八大金刚,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
要说这八大金刚,还真要分北伐时期,中原大战,剿共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个时期看能力!
北伐时期陈诚能力最强,其它也都有建树,还真不好说谁垫底!
中原大战刘峙应该是最强,解决了冯,闫两军。钱大钧也可圈可点,不能光看分化瓦解,没有军事支撑,你能分化瓦解谁啊。其它也就各司其职难排垫底,毕竟都是领军将领,当个师长都合格滴!
剿共时期,就钱大钧能力最强了!陈诚就可以说垫底了,一直在送人头。
抗日战争就是张治中了,上海一战成名。垫底的肯定是何应钦,打不过人家是实力问题,你这跑也跑丢了太多部队吧!抗战初期的阴霾,就是淞沪会战的无需败退造成滴!
解放战争可就乐子大了,全在神助攻我军。垫底排名第一,肯定是陈诚在东北了。也就是张治中降的体面,和平解放新疆还是有能力滴!
个人观点!北伐时期,中原大战,这八大金刚各司其职尽心尽责给老蒋打天下。然后就是拉帮结派,贪污腐化把老蒋给搞得积重难返。老蒋对自己的起家的八大金刚,就是管不了!新启用新人,还不能让他们真正上位,也不扶持到底,让这八大老狐狸给搞死了所有新人,包括老蒋两个公子
蒋介石麾下有“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五虎上将和十三太保的人选说法不一,倒是八大金刚比较统一,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钱大钧、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张治中、陈继承。
垫底无疑是陈继承,单论军事方面最强是何应钦,综合能力最强要属陈诚。
高起步、低成长
此八人自黄埔军校开始,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属于手握重权。但要说到能力垫底,小王认为陈继承当之无愧。
陈继承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到黄埔时是中校战术教官。看同一时期其他几人,何应钦少将副总教官、钱大钧中校兵器学教官、顾祝同中校战术教官、刘峙中校战术教官、陈诚上尉教育副官、蒋鼎文上尉军事教官。
1925年4月,黄埔军校教导第1、第2团合编为党军第一旅时。八大金刚中,地位最高属旅长何应钦,陈继承与蒋鼎文、顾祝同同任营长。
刘峙只是陈继承第二营的党代表,陈诚、张治中还要低些。可见,陈继承起点不低、加入蒋介石集团的初始状态不错,但随后的发展一言难尽。
在第一旅扩编成第一师、第一军过程中,刘峙、钱大钧、顾祝同、陈诚都先行升任师长一职,陈继承和蒋鼎文、张治中的发展速度相对慢了一步。1931年7月,陈继承接替顾祝同任第一军长,但此时第一军只是一个番号而已。
正是由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一般,曾被黄埔一期的骁将陈明仁当面挖苦攻打石友三时“胆小怕事,打小算盘”。1935年4月,获任陆军中将后衔级停滞,到死都是八大金刚里唯一的中将,其他人都是中将以上,钱大钧好歹也是个中将加上将衔。
另外,陈继承参与了东征、北伐、围剿中的很多战事,却没什么出彩的战役,也就意味着没有立过什么大功。抗战时期也基本被闲置,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次长等职务,负责组建补充兵训练总处等事务。
对比之下,陈继承在八大金刚中属于高起步、低成长的类型。如果能力突出,也不至于军衔相差其他七人一截。所以,陈继承是八人之中能力垫底的。
快速成长的“二号”人物
从地位和作用看,何应钦远超其他人之上。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他就出任副总教官。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之称,早期位于蒋介石一人之下,在东征、北伐、中原大战、乃至抗战各阶段均战功显赫,比较出彩的有棉湖战役、龙潭大战、湘西会战、桂柳反攻战。
但小王认为陈诚虽然早期能力、地位不如何应钦,但拉长时间跨度来看,陈诚的能力要在何应钦之上,一些何应钦解决不了的烂摊子,蒋介石都是派陈诚去解决。到后期,在蒋介石集团内已由“蒋何”变成“蒋陈”。
从上面陈继承的相关介绍可以看到,陈诚在黄埔时的上尉教育副官一职,相对其他人而言起步较低。在第四次围剿红军之前,任军职也比其他金刚要慢一拍。
只是在第五次围剿中由于战绩突出,才开始加速跃升。第五次围剿中,陈诚被任命为第三路总指挥兼北路军前敌总指挥,他命薛岳率领五个师占领东坪墟,切断了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联系,分别重创红一、红三、红七、红九军团,占领广昌、建宁、瑞金等要地。
为何第五次陈诚能翻身?因为他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下了功夫。陈诚是团长,军训团的重要事务、军事训练均由陈诚负责。为了破解红军的诱伏、腰击、正面突破、抄后路这四种主要战术,着重进行侦察、警戒、搜索、联络等方面训练,针对性较强。
特别是射击、爬山和炮兵的运用,减少地形限制,便于对抗红军的游击战术,加上李德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术使用,让陈诚撞上好运。红军在阵地消耗战上根本拼不过,随着中央苏区最后一道防线——石城被陈诚攻陷,红军被迫提前长征。
抗战阶段,陈诚逐渐成为蒋介石最重要的心腹干将,先后担任集团军司令官、武汉卫戍司令、湖北省主席、战区司令官、远征军司令官和军政部长等要职。蒋介石曾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辞修就是指陈诚,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
“万金油”
提问问的是能力,这些金刚有些主政一方,除了军事能力外,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能力。小王说陈诚比何应钦高,是政治经济方面加了分。
要说军事方面,陈诚是赶不上何应钦的,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也没有什么较为出彩的战役,几次关键性的大战都是败战连连。只不过蒋介石有意打压何应钦、提拔陈诚,才让陈诚居于高位。
政治方面,陈诚善于网罗人才、靠着人脉关系组建壮大了“土木系”,这土木系是指起家部队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巅峰时期实力一度扩展到7个军:18军、54军、75军、79军、87军、94军和99军;搞政治运动、学习红军的革命作风,身体力行、带头与官兵同吃同住。
经济方面,主政湖北时期,发展经济、惩治腐败,推行公费教育和计划教育,这种战时计划经济的方式,对于推动分配资源很有作用。
可见陈诚像个“万金油”,各方面能力不错,特别政治经济管理方面高于军事,何应钦限于蒋介石的打压,没有太大发挥空间。
所以,综合能力陈诚最高,单说军事能力是何应钦最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民党八大金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民党八大金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