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厢记一共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西厢记一共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有哪四大名剧?
中国戏剧四大名剧,显然不是指小说的四大名著。就戏剧而言,要谈得上四大名剧的,需要厘清几个问题:
1、历史积淀后,传统的戏剧是指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明清戏剧。
元曲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戏剧的一个高峰,但元曲,又称元杂剧,是中国杂剧发展的一大高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应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元曲的杂剧形式创制后,明清之交,社会矛盾急剧扩大、社会动荡,文人遍感世事,杂剧向戏剧发展更臻完备。明清戏剧继承发展了元曲的受众广泛性、批判性之外,在艺术性与社会影响力、思想深度上,有了更高的发展;在曲牌的发展上,也创造了更多经典的唱段。
3、所以,戏剧中四大名剧离不开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五人。那么对应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就戏剧发展阶段、艺术成就、历史地位及广泛传播来看,《桃花扇》应高于《窦娥冤》。所以,戏剧的四大名剧应该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4、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思潮广泛发展,民国时期的戏剧(话剧)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曹禺、老舍等的话剧,如《雷雨》、《日出》、《原野》、《茶馆》,可以称为民国四大话剧名剧。
但因此问题是指戏剧,狭义理解,话剧是戏剧的现代发展,故也不符合传统戏剧的评判标准,也不宜纳入。
1、《西厢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热情歌颂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文主义思想。
2、《牡丹亭》则进一步把男女爱情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一方面描写了杜丽娘为争取理想爱情所作的不屈斗争,另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并且最终写出了“情”战胜“理”的结局,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特点。
3、产生于清代初年的《长生殿》与《桃花扇》,则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长生殿》通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钗盒情缘”,总结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原因,以“垂戒来世”。
4、《桃花扇》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寄寓了深沉的反思。因此,这四部剧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什么?
现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元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共用了长短套数188套,曲牌444个。“解元”二字不是人的名字,是古代对文人的尊称,《董西厢》的具体作者至今无考。这部作品除曲牌的丰富性以外,还是后世《西厢记》故事的雏形。在《董西厢》中,首次确立了“红娘”作为故事的主角,奠定了它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调。因此,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四大戏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四大家,号已斋叟。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代表作有:《窦娥冤》。
白朴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元曲家,因为在元曲杂剧上的突出贡献,后人又将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天净沙》、《水调歌头》、《水龙吟》等等……
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代表作有:《汉宫秋》
元朝的四大戏曲家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西厢记总共几场?
40场。
《西厢记》是元朝时期白朴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四十回。每回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但又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小说的情节线索。因此,可以说《西厢记》总共有40场。
第一场 老夫人重整闺训
第二场 普救寺张生惊艳
第三场 和诗韵两心印证
第四场 闹道场飞虎围寺
第五场 平兵乱缔结姻缘
第六场 弃信义夫人赖婚
第七场 张生弹琴相思谱
第八场 寄相思红娘传简
第九场 红娘冲约莺莺赖简
第十场 为知音愿托终身
第十一场 老夫人拷问红娘
第十二场 老夫人长亭催离
《西厢记》共5场。
第一场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场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场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场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场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
京剧西厢记共十六场。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京剧剧目《西厢记》由旬慧生编演,以红娘为主,至《拷红》止;张君秋等改编演出,以莺莺为主,名《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唐代时,洛阳青年张珙赴试,途中宿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莺莺,一见钟情。驻军孙飞虎兵变,围住寺院,欲夺莺莺。崔夫人情急,声称将莺莺许婚给能退贼兵者。张珙请来友人白马将军杜确。打退了孙飞虎。崔夫人却悔约,使张与莺莺兄妹相称。张通过崔婢女红娘传递诗简,跳墙夜会莺莺,莺莺责张非礼。张忧愤成疾,红娘引莺莺来问候,两人订情。崔夫人闻知,怒打红娘,红娘反责其失信。崔夫人无奈,只好约张中试后成婚。
元曲一共多少个曲牌名?
元曲一共有近一千个曲牌名。
因为元曲是指元代(1271年-1368年)及其前后的戏曲艺术,其曲牌名数量多且多样化,从《雁丘词》、《西厢记》到《汉宫秋》、《梧桐雨》等,据统计共有近一千个曲牌名。
此外,元曲的剧本多采用对白和歌唱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历史、民族和文学等丰富的价值。
“曲牌”,共计15宫、447支曲牌。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下面具体介绍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zè):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厢记一共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厢记一共有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