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祖陵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祖陵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越王赵佗墓究竟在何处?
传说在博物馆(即五层楼)下面。
博物馆也是文物,该文物是因为某朝皇帝听信风水先生言论,说某地有龙脉,需要镇住,不然会出皇帝,抢你江山。于是,皇帝命人在上面兴建了楼房,并命名镇海。从此,广东没出过皇帝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很多非常神秘的王陵
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秦始皇陵
但是还有一个王陵比它更神秘
这就是曾经的秦朝大将
后来的南越开国君主赵佗之墓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
但都没什么结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派出50万大军平定百越
当时,赵佗是军队的副将
但当百越即将被全部占领的时候
秦军主将被当地人杀了
之后派来的将军又病故
百越的真正权力都在赵拓控制中
因为当时的中原是一片混乱
赵佗就捡了漏
建立了南越国并自封皇帝
不止如此
赵佗是一位长寿的皇帝
所有的儿子都死在他前面
他的继任者是他的孙子赵眜
在掌控岭南的时候
赵佗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建造陵墓
赵佗为自己的陵墓里下足了功夫
因为他曾是秦朝的将军
应该在修建陵墓时借鉴了秦始皇陵
据说他还挖掘了十几座陵墓
混淆视听
避免死后真正埋骨之地被盗
而且赵佗死前又玩了一次烟雾弹
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坟墓在哪里
1983年6月,一群工人在广州象岗山施工
在山上他们挖到了一处石板
将石板搬出后就看到了一个黑漆漆的洞口
这个施工小队的工头对这些事有些见识
怀疑挖到了古墓,立刻停止施工
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然后一群考古专家就赶到了现场
他们进行了考古挖掘
当确定这是一座西汉古墓时非常欣喜
尤其是其中一位精通秦汉历史的专家
他一直在寻找一座西汉大墓
就是南越王赵佗之墓
因为赵佗的身份
他的墓葬里肯定埋藏着大量珍宝
这在很多史料中也有叙述
其实不止这位专家
根据《广州记》所载
早在将近2000年前
孙权就曾派几千人的军队寻找过赵佗墓
不过他也没有找到
事实上1983年发现的这座墓属于赵眜
赵佗陵寝的真正位置还是个谜!
墓木有找到。
赵 佗 小 传
赵佗是秦朝时候恒山郡真定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人。南越国的建立者。
一,南下干部第一人 这是毛泽东评价赵佗的话。这是因为在秦始皇灭六国后,两次发兵征岭南,赵佗都是副统帅建立了大功,后来征服岭南后,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赵佗被任命为首任南海郡龙川令。
二,保境安民建南疆 秦末年,天下大乱?当时的南海尉任嚣病危,他把后事托付给赵佗,并建议他乘乱在岭南自立门户。任嚣死后,赵佗继承其遗志,迅速攻下象郡桂林两郡,使其与南海连为一体。诛杀了秦设立的官吏,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并迅速派兵把手了五岭要路,防止中原兵马南下。 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就是广州。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了政权。赵佗实行了有效的统治。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经济上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军事上带甲百万,文化上推广汉字和汉礼仪,民族政策上和辑百越,使得当时的岭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三,称臣汉祖受封爵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结束岭南的分裂状态,派大臣陆贾到南越说服赵佗归顺大汉,陆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有理有据有节的说服了赵佗,受了汉朝南越王的封爵,称臣成为汉朝藩属国。与中原保持了和平相处。
四,对抗吕后自称帝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对南越采取了不太友好的政策,禁止铁器牛羊等输入南越,影响了南越经济发展,后来矛盾激化,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不再向汉朝称臣,并发兵攻打汉朝的长沙国,吕后派兵进攻南越,后来双方都没有什么进展,未分输赢。吕后死后,文帝和赵佗又达成协议,赵佗去帝号,再次称臣汉朝。
五,长寿而终墓成迷 武帝时的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此时他已经活了一百零三岁,熬死了儿子,只能由其孙子赵胡继位。赵胡为他的墓地采取了很多保密措施,以至于到现在不知道赵佗的墓在哪里。广州曾发现过南越王墓,一度怀疑是赵佗墓,后经鉴定是第三代南越王的墓。顺便说下,南越国共传了五世,最终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灭掉了。
赵佗的墓葬在哪?孙权也纳闷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早在三国时期,由于当时广州属于吴国的地盘,孙权就已经打起了赵佗墓内宝藏的主意,当时孙权是派出了一位将军带领着上千名士兵组成了一个官方的盗墓团队,在广州大小山岗挖了半年,最终只挖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葬。也因此使得赵佗的墓更加的神秘。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有座【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又是一座墓葬撑起来的一座专题博物馆。馆中镇馆之宝【丝缕玉衣】,丝缕玉衣的主人是赵眜(史书上叫赵胡),他就是赵佗的孙子,也是南越国的第二任王。赵眜的墓葬丰富程度很多人已经见识到了,赵佗的墓葬规格只会更高。
- 赵眜的丝缕玉衣
赵佗曾是秦朝名将,在秦末汉初时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后曾自号“南越武帝”,直到汉武帝时期去世,享年101岁。赵佗去世后,他的孙子赵胡(也就是赵眜,丝缕玉衣的主人)即位。赵胡为赵佗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并且按照赵佗的遗愿,在出殡的时候故布疑阵。四个一模一样的灵车同时从番禺城(当时南越国的都城)的四个门发丧。并且,赵佗的墓上面是没有封土堆的,所以,后人是很难找到其墓葬具体位置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赵佗的墓应该就在番禺,赵眜的墓在象岗,距离当年的南越都城也就二三公里,因此赵佗的墓应该也不会离都城太远。最终考古学家将目标锁定在广州的越秀山。
①越秀山是一块风水宝地。
②赵佗当年接待汉朝使臣陆贾的地方就是在越秀山。
③赵眜的墓葬所在地象岗也是属于越秀山的。
④如果赵佗的墓葬在越秀山,那么他的墓与赵眜的墓正好是符合中原的“昭穆制度”。赵眜原本就是中原人。
- 老照片中的中山纪念碑
所以,最终推测是:赵佗墓最有可能是在广州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岗,即中山纪念碑附近的岗腹深处。
参考:
纪录片“博物馆之夜”
《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我
提问一样,所以直接复制之前的回答:
南越王墓赵佗的墓现在还没有发现。广州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第二代南越王赵昩的墓。南越王一共历经五代,最后两代在位时间都不足两年,应该没有时间修建墓葬,第三代王赵婴齐的墓80年代在广州被发现,但是早已被盗掘。第一代王赵佗在为时间最长,国家最为富饶,墓葬应该也最为丰富,但是现在没有发现。
根据史料记载,赵佗下葬时,修建大量疑冢,四门齐开,数十支送葬队伍一起而出,没有人真正知道他的墓在哪。已经被发现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是二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赵佗长寿,儿子比他先死)的墓,深藏在地底20米的地方,墓道被巨石和泥土填塞,整个墓用巨石板围棋砌,石门用机关顶门石封闭,从没有盗墓贼光顾过,盗墓皇帝孙权派出几千军队在广州掘地三尺也没有发现。而赵佗的墓隐秘程度肯定选在现在的他孙子的墓(即南越王墓博物馆)之上,应该还深深埋藏在广州某处地底之下,静静等待后人去发掘。
根据已经发掘的南越二代王墓葬风格,有人推测赵佗墓可能埋在越秀山深处的某处地方,或许我们在越秀山踩过某个石阶时,地底下几十米处就是一代南越帝王墓沉睡两千多年的墓葬~~
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大同作为北魏帝都,辽金陪都,九边重镇,历史地位不容小觑,但客观的说,古代大同走出的名人确实不多,甚至与他的隔壁朔州市相比都相差悬殊。就我所知历史上大同的著名人物主要有:娄昭君(北齐国母),独孤信(三朝国丈),李存孝(五代第一猛将),曹文诏(明末猛将,但此人也有人说是朔州怀仁人,个人倾向于是大同人)。此外北魏从明元帝拓跋嗣到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元恪都出生在大同。而相比朔州的人才比大同多得多,张辽(五子良将之首),尉迟恭(门神),李克用(后唐太祖),斛律光(落雁都督),尔朱荣(北魏枭雄),贺拔岳(西魏北周的奠基人),麻贵(明朝名将),王家屏(内阁首辅)等。
谢邀。
提到大同,你会想到什么?
的确,如果说山西是中国的煤海,那大同就是煤海中最重要的那座岛屿。
也因此,大同被称为我国的“煤都”。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王朝的京师,辽朝、金朝的陪都,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就让这里产生了很多的名人。
先说说皇帝。
其中,元宏是最特殊的一位。
北魏王朝在元宏任上,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连皇室的拓跋氏都改成了元氏。
当然,对大同最大的影响,就是元宏迁都洛阳。
喜欢听音乐?
好嘛,张亚东、阿宝,这全国闻名的音乐人,都是大同人。
……
当然,古往今来大同还有很多名人,悦史君就不一一列举。
将军是一个地方的名人,也是当地的骄傲,今天介绍几位山西大同籍的解放军髙级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张 瑞,山西省大同市人,解放军中将。1943年3月出生,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二炮兵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务。199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刘治忠(1941-1997.11.25),山西大同人,曾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晋升少将军衔。
△顾德欣,山西省大同市人,解放军少将。1946年5月出生,1965-1970年就读于山西大学,1979-1982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外交学院研究生院。1982年入伍,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由于资料不全,没有配照片,欢迎友友们补充。
最有名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佘老太君了吧。拓跋宏作为皇帝被记载的比较多,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佘太君。
因为杨家将戏曲故事的传播,佘太君这个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佘太君智勇绝伦,与杨业在七星庙成就姻缘;杨业遭奸臣迫害,战死沙场。佘太君不畏权势、为夫伸冤。其后掌管天波杨府,统领杨门虎将,成为大宋擎天之柱。在杨宗保战死沙场后,佘太君甚至以百岁高龄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戏曲故事激励忠义、荡气回肠,佘太君俨然一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戏曲终究为后人创作,然则历史上是否果有佘太君其人?
历来的文史学家,都将佘太君的人物原型,指向了府州折氏,佘太君即折太君,是为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之女。折氏是个世代大家,女子众多,所嫁女子,只要其丈夫或子孙,官职达到一定级别,即可享受各种封赠。如笔者在前文关于折氏婚姻的论述中所列,折氏女婿中,官职达到知州一级及以上者,即有5人。而如果折氏外甥官职也达到这个标准,则作为母亲的折氏女子,即可享受郡君太夫人的封赠,即这些折氏女子均可被称作“折太君”。但有一位更加像戏曲中的佘太君。她是“张折氏”。
张折氏生活在北宋中晚期,是皇城使、宁州刺史、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张构的母亲,封号“崇仁县太君”,亦可称“折太君”。府州人张岊,因为在庆历元年(1041)保卫府州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获得升迁,府州张氏,从此在政治上崛起。“张氏世家府州,县曰府谷,邦乡素号巨族,后世子孙各以功名奋立取美仕、建奇勋,或统帅方面而总兵权,或列镇要藩而安民社,任军政、在城寨者不可胜数。自国家兴师以来,一切兵机计划之谋、边防便宜之务,悉付张氏昆季。由是疆场绥静、羌戎慑伏,外饵跳梁之患,内宽吁食之忧”。《张括墓志》中的这段话,道出了府州张氏家族的兴盛。张岊的儿子张世范,娶妻折氏。张世范以东头供奉官的职衔,为延州绥德城兵马都监,与夏人作战,战死沙场。其子张构,因晓勇善战,军功卓著,官至宁州刺史、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张构去世,时50岁,这位守寡多年的折太君,年龄当在70岁左右。
三国演义蛮族将领?
阿会喃:南蛮王孟获属下大将,第三洞元帅。
祝融:南蛮王孟获之妻、祝融氏之后。
忙牙长:南蛮王孟获的部将。
带来洞主:孟获之妻祝融夫人之弟。
杨锋:南蛮洞后迤西银冶洞二十一洞的洞主,与孟获相邻。
木鹿大王: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深通法术
金环三结:南蛮孟获属下大将,第一洞元帅。
朵思大王:南蛮秃龙洞的元帅。
董荼那:南蛮王孟获得属下,第二洞元帅。
孟优:南蛮王孟获之弟。
兀突骨,《三国演义》虚构人物,南蛮乌戈国之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祖陵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祖陵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