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寒衣节是什么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寒衣节是什么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月一,民间称寒衣节,给逝去亲人烧纸送寒衣,是民俗还是迷信?
首先 : 他就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十月初一也算是一个鬼节吧 ,十月初一为 : 烧纸、焚香、祭奠亡灵、扫墓的日子。其实 : 这种民俗行为就是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纯粹是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我从不觉得冥节上坟烧纸是迷信,我总是固执地抗拒着“人死如灯灭”这句话,在我的心里逝去的亲人依然活着,只是和我们不同一个世界罢了,活着的我们,也同样是他们的牵挂。
每逢冥节我都会很认真地准备着需要的一切,锡箔、元宝、裁剪好的衣服、祭奠用的供品甚至是打火机,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总是有些酸酸的感觉,但我很少哭,也许我是想让我的亲人知道我活得很好,一如他们期待的那般好,如此他们便也少了担忧和牵挂,我知道这想法很傻很天真,但这些年来我总是如此,哪怕我的心里在流泪,我也总是笑对他们。
虔诚地在坟前静静地完成祭祀的一切,看着那些冥币、衣服、元宝在火焰中热烈地舞蹈然后快速地化为灰烬,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我现在已经学会了念念有词,我会很认真地说过节了,我来看你们了,给你们送吃的和穿的,天气冷了,换床新被子吧,看看我给你们选的被子多素净啊。还有新衣服,多鲜亮的颜色,喜欢吗?我还会跟他们说我在这边很好,不用牵挂,想我了就给我托梦吧,我们会在梦里相拥相抱……
我低声地说着这一切,我知道,这坟冢下我的亲人在凝神静听我的汇报,他们一定也十分地想我,因为我们血脉相连。
我固执地认为上坟祭祀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活着的我们在与已故的亲人对话,那是生者与逝者默契的精神交流,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与慰籍。
有篇文章里说:“读懂了冥节习俗,你才懂得了中国人的爱和怕,喜悦和怅惘”,我是个愚笨的人,思考半天也还是没有参透这句话里的含义,我只是知道,世间事周而复始,却又有质的不同,眼前坟冢里的亲人也曾如我这般有血有肉会哭会笑,如今却静静地躺在这儿再也不得回来,而我终将也有一天要追随而去,我的后人们,每逢万物复苏的清明或百叶凋零的寒衣节,定会如我这般地虔诚祭祀,牵挂思念。
所谓传承即是如此吧。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是为什么而设立的节日?
黄叶随秋声,凉意去流萤;飞鸿留别意,夕阳无限情。十月一,送寒衣,后世子孙尽孝心,寒衣不使亲魂冷。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这是继清明节之后,华夏民族祭祀先祖的又一个节日。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人对故人的挂念,相传起于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故事,后转化为整个民间社会,上坟以寒衣祭祀故人,寄托对先祖的崇拜和孝道。关中民间相传,在汉代已有此节。
关中腹地民谣:
秋风至,天转凉,鸿雁南飞下斜阳。
红花谢,绿林黄,红衰翠减忆沧桑。
松柏茂,菊散香,秋尽冬来降寒霜。
思亲容,心惆怅,想起严父慈母恩。
寄孝心,托哀思,莫忘先祖加衣裳。
每岁此时祭祖先,音容宛在墓碑前。
墓前送来寒衣被,孝心温暖九泉下。
现代人的信仰很是混乱,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巨量的信徒,在近百年的中西文化对撞后,国人信仰西方宗教的不少,而很多国人自认为是无神主义者,自认为不信教,但在所谓的西方宗教节日,却情绪高涨,大秀朋友圈,也不知是追随时髦,还是崇尚西方文化。
或正因如此,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渐为人遗忘了,比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寒衣节是中国传统鬼节之一,另外三个鬼节分别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节、三月初三,很多人对鬼节敬而远之,其实鬼节也是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原本与迷信无关。
中国古人祭祖,源自于对祖先的感恩、追思和怀念,是一种表达亲情的仪式,当然也有向祖先祈求保佑的意思,在祭祖过程中,会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影响现世子孙,从而形成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一种信仰,但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是有祖先的,我的祖先只会影响我们,与没有亲缘关系的旁人无关。因为敬祖,所以慎言慎行,甚至慎独行善,因为敬祖,所以教育子孙后代,让他们光宗耀祖。
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蔡伦嫂子慧娘的故事,她为了帮助丈夫摆脱困境,开创了烧纸钱的先例,其实仔细想想是有些牵强附会的,东汉的纸张极其昂贵,即便是再差的质量都不可能拿来烧的,更何况最早的纸币是出现千年之后的宋代。
也有人认为寒衣节源自秦朝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可以成为寒衣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之一,但六甲番人认为,寒衣节的起源应更早。
十月初一是立冬前后,冬天已经到来,中原地区已经非常寒冷,人们都要穿上厚厚的衣服来御寒,为免祖先在阴间挨冷受冻,于是也会送去御寒的衣物,至于纸钱,则是后来增加的内容。
不过,不管寒衣节的起源是什么,在十月初一这一日,我们只要记住该缅怀祖先了,有条件的话到祖先坟前祭祖,不方便的默默怀念先人,然后,善待我们的家人,帮他们准备温暖的衣物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是的每年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因为 梦江女的丈夫被 筑长城里了。十月一的一天梦江女背着绵衣给丈夫,没找到丈夫,她哭着感动了天,哭倒了长城,看到累死的丈夫出现在眼前,从此每年就到十月一的一天,家家门前送寒衣,流传到今为死去的家人记念。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变冷,将要进入寒冷季节,人们将要换装棉衣!健在的父母们为儿女们做好了冬装,棉袄、棉裤、棉鞋、棉袜、棉帽、棉手套应有尽有生怕儿女们挨冻,把最好的最保暖的棉絮,都给儿女们续上了!而没有父母的儿女们,也想起了父母的天高地厚之恩,想给父母买身棉衣,可父母已经不在了,于是只能剪了各式各样的纸质棉衣和纸钱一起烧掉送给在天堂的父母,以使他们御寒,度过寒冷的冬天!渐渐的就成了一种习俗,所有人都纪念故去的父母的节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什么叫寒衣节?简答:最有情感意义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修长城动用民工几十万人,繁重的体力劳动,寒冷,饥饿无替。孟姜女的丈夫范郎被征劳工修长城一去一年多无信音,孟姜女昼思夜想,看看到寒冷季节,不知范郎是冷是暖?是死是活?她亲手为丈夫缝了一些过冬的棉衣背着包裹从家乡送到长城,从长城这头一边走一边问,走到长城哪头,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始终不见范郎的面儿……?!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劳工,感动了世人也感动了官府,为了纪念这位贤妻良母的故事,把农历十月初一定为“寒衣节”世代流传。
寒衣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如下:
1. 节日时间:寒衣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而清明节是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2. 节日习俗:寒衣节主要是祭祖、烧纸钱等,而清明节主要是扫墓、踏青等。
3. 节日意义:寒衣节是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而清明节则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和敬仰。
4. 节日范围: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而清明节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综上所述,寒衣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习俗、意义和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就俺这地方来说,寒衣节是给过世的老人的一种思念,去坟地带上五色纸,让他们做衣服和棉被,但是,没有过三年的老人不买五色纸。
清明节也是思念过世的老人,这叫上坟,在坟上挂纸。
清明节和寒衣节区别在于二者在时间上、内容上有所区别。清明节通常发生在春季,主要用来整修坟墓、供奉各种祭品;而进入秋末冬初时分,则需要注重给予逝去亲人足够御寒之物——烧纸衣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为。
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
1、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它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2、中元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1、时间不同。寒衣节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中元节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五。
2、文化风俗不同。寒衣节又叫十月朝、冥阴节,起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人们会在这天加衣避寒,并给父母和爱人送可以御寒的衣物。中元节又叫七月半、盂兰盆节,是民间祭拜先祖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杀鸭子、放河灯,犒赏自己一直以来的辛勤劳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衣节是什么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寒衣节是什么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