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驳壳枪威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驳壳枪威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了哪些冲锋枪?效果如何?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抗战初期,冲锋枪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完全就是“奢侈品”,因为那时制造冲锋枪需要很高的技术和成本,其次它的耗弹量很大,光从这两点来看,缺枪少弹的中国军队就不可能大规模装备冲锋枪,但是国外对华有援助,所以还是有几款冲锋枪在抗日战场上崭露头角。
汤姆逊冲锋枪从1919年在美国被研发出来,直到1945年停产,一共经历了几十个型号,它的最初型号是汤姆逊M1919A,使用美军标准手枪弹,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500多发,几年后,汤姆逊冲锋枪远销各地,但因价格昂贵,不被美军采用,那时候中国军阀财大气粗,也小规模购买了此枪。后来国内很多兵工厂都有仿造汤姆逊,特别是阎老西的太原兵工厂,1928年的时候月产量就达到了900支。到了抗战后期,国军获得了大量美援,其中就有不少的汤姆逊,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时就装备了汤姆逊M1A1冲锋枪。解放战争中,这款冲锋枪就成了国军美械王牌部队的标配。
花机关冲锋枪是抗战前中国军队最常用的冲锋枪,它其实就是德制MP18冲锋枪和MP28冲锋枪。在上个世纪20年代,汤姆逊和花机关这两款冲锋枪从国外流入中国,就得到了各路军阀的喜爱,于是国内各大兵工厂都对其进行仿制,花机关的结构比汤姆逊简单,再加上它和毛瑟手枪用一样的子弹,自然更受欢迎。
至于美制M3冲锋枪和英制司登冲锋枪,那都是1941以后才研制出来的,进入中国战场的时间也比较迟。总之,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装备的冲锋枪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外国进口的,还有仿造的,不过数量都不是很多。
如果给共产党军队,会效果明显,因为红军有素质有组织有战斗力,差就差在武器装备上了。但是如果给国民党就不一定了,国民党内部腐败朋党勾结,抗战没少发战争财,你给他他没准给你换了钱,而且下面士兵多是强征入伍,战斗力底下,给了先进武器也没什么用,就比如他们的美械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中,国军装备的冲锋枪非常多。
第一,花机关。
花机关是国军传统冲锋枪,也是军阀部队相对常见的武器。
花机关其实就是德制MP18和MP28冲锋枪。
这是德军在二战研发的一款冲锋枪,也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装备的实用冲锋枪。
战后,德军又对MP18进行一定的改进,推出了MP28。
德制MP18和MP28冲锋枪的性能优秀,具有优秀的持续压制火力,射击精度较高,火力比较旺盛,结构简单。
在枪管处使用样式特殊的多空散热套,像花纹一样,中国人就取名为花机关炮。
花机关的缺点主要是造价高昂,即便是中国仿造的花机关也不便宜。
在抗战爆发之前,包括中央军、红军和地方很多派系军阀都装备花机关。
甚至,日军海军陆战队等部队也有花机关。
第二,汤普森。
汤普森是二战美国制式冲锋枪,但战前美军基本没有装备,因造假高昂。
汤普森冲锋枪曾在世界市场销售,中国军阀有过小规模购买,但因售价高,买的不多。
然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引进汤普森的技术,自产了一批冲锋枪。
搞笑的是,这些冲锋枪很多被当作轻机枪使用,装上了两脚架,采用弹链或者弹鼓。
因阎锡山喜欢把冲锋枪作为礼物送给其他军阀,因此不少军阀部队都有晋造汤普森,只是数量不多。
到了二战后期,我国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都获得大量美式装备。
其中,驻印军中汤普森冲锋枪是制式装备,配备给正副班长。
后来美军陆续提供了36个师的装备,其中就包括不少汤普森。
第三,M3冲锋枪
黄油枪也是抗战后期36个美械师的装备,数量比汤普森要多。
这是因为黄油枪的性能不错,价格非常低廉。
1943年该枪造价为22美元,而汤普森则高达70美元。
作为世界大战的装备,M3冲锋枪更为实用。
当时美国人援助武器并不是做慈善,当然选择便宜的给中国,好的贵的要留着自己用。
客观来说,黄有枪的性能也不差,对付日寇足够了。
不过,黄油枪进入中国是比较迟的,大量装备是抗战最后几个月,起到的作用有限。
第四,斯登冲锋枪。
抗战中,没有明确资料说明国军大量装备过英制斯登冲锋枪。
一种说法是因黄油枪数量不够,美军将加拿大生产的斯登冲锋枪凑数,外号叫做加拿大冲锋枪。
但大量加拿大冲锋枪到中国,抗战已经结束,没有发挥作用。
倒是在国共内战中,这种冲锋枪也比较常见。
以上的冲锋枪,在抗战中的数量很少。
尤其是抗战前6年,冲锋枪装备数字几乎可以忽略。
这造成国军近战火力的虚弱,连盒子炮都顶上来冲锋近战火力之王。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冲锋枪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因此发挥的作用就小了很多。
美制汤姆逊,M3冲锋枪。中国接触冲锋枪并不晚,早年孙中山的卫队使用的就是早期版的汤姆逊冲锋枪,后来也陆续少量引进了一部分。山西也仿制有晋造汤姆逊,但是使用的是7.62毫米手枪弹,弹药补充很成问题。比如八路军当时就有一些晋造汤姆逊,但是由于缺乏子弹,很多都发给民兵等部队使用了。
后来抗战后期随着美国的援助,M1型汤姆逊冲锋枪提供给了中国军队,与此同时还有M3冲锋枪,但是数量很少,主要给了中国远征军。
德制MP18,MP28冲锋枪。一战之后德国有大量的剩余武器,因此向我国出口了MP18,MP28等冲锋枪,这也是在抗战前期以及之前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容易见到的冲锋枪,但是由于使用成本、耗费等问题,抗战中期基本已经很少见了。
英制司登冲锋枪。英制司登冲锋枪同样在抗战中出现过,但是受制于提供的数量,补给等问题,还是只有少量部队得到了。其大量进入中国还是抗战之后的内战时期。
在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经常出现中国军队在国内战场使用斯登冲锋枪的画面,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因为斯登冲锋枪是在1941年才登场,虽然也有援助给中国,但那也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出远征军到东南亚作战才装备的,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斯登冲锋枪只装备在国外的远征军,并没有在国内战场上出现过。不过说是中国军队装备过的冲锋枪,那么装备远征军的斯登也算,而且在东南亚丛林战场上冲锋枪特别是用近距离作战,经常打得鬼子发懵。
早在1921年,孙中山的卫队就已经装备汤逊冲锋枪,而之后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对这一款前进行过大量的仿制。之后山西沦陷,这一款武器的弹药来源就越来越少,所以国内很少有正规部队大量装备,后来更多的是敌后游击队员在使用。而且的体积大、重量大,弹药消耗量大,国内的弹药根本跟不上。不过,在东南亚作战的远征军当时得到了美军的后勤支持,中国远征军,除了装备英制斯登枪以外还有许多美制汤姆逊冲锋枪。
,将波波沙的弯弹匣放到了汤姆逊身上,就像捷克式轻机枪用56式的弯弹匣一样
而除了这两种冲锋枪以外,还有许多德制MP-18冲锋枪,是欧洲国家在一战之后作为战争赔款卖到中国的。而国内抗日剧中斯登的原型其实就是MP-18冲锋枪。但是这种枪也很少见,而之前红军就曾用缴获的MP-18集中使用,其火力优势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夺取泸定桥时突击队员就是拿MP-18的。而除了德制、美制、英制以外,在东北的抗联也在后期接收到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参与对日本的战斗,由于是打游击战,体积小重量轻的波波沙冲锋枪更方便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作战。
盒子炮在国人心中有多好?技术先进做工精,为何被欧洲军队嫌弃?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盒子炮其实是无奈的选择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战乱状态,各派武装力量对武器的需求量很大,可是旧中国贫弱的工业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军阀们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可是,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除了在限制各国海军吨位的决议上达成共识之外,也决议对当时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实行武器禁运。此举限制了中国国内各军阀获得先进自动武器。
各地军阀无法从国外进口冲锋枪等自动为武器,可是作战又需要自动武器,怎么办?
于是,盒子炮就进入了中国军阀的眼中。盒子炮因属于手枪,不在禁运名单之列,而其威力大、装弹多、用途广(和木匣组合起来相当于微型冲锋枪)等特点,正好契合中国军阀的需要,因此备受中国各大军阀的青睐。
符合中国国情
在中国,正规战较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战和突击战。而驳壳枪作为一款一分钟可以打出900发子弹的自动手枪,具备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在中国战场上,两军近战的场景比欧洲多,对枪的射程也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盒子炮这种自卫武器自然就变成了主要武器。
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役中,国军就有专门的手枪队和日军进行巷战;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桂军的敢死队没有冲锋枪可用,每个士兵手持两把老式驳壳枪作战。
驳壳枪不仅在正规作战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敌后游击战中更是如鱼得水。其其威力大、装弹多、用途广的特点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抗战重要武器装备。
符合中国人审美观
中国人有武器越大越重威力就越大的传统观念,关公82斤的青龙偃月刀就是个例子。而盒子炮属于大型手枪,比其他手枪要大很多,装弹量也多。
当时中国军人文化素质与军事素养都不是太高。他们对枪口能量,停止力,贯穿性等枪械性能指数毫无概念,对武器的认知还保留了很多传统观念,认为尺寸大,装弹量多,就是一件好武器。
而且盒子炮为德国毛瑟出品。毛瑟两个字,在中国就是品牌的保证,中国军队从清朝开始对毛瑟就有着迷之爱好。哪怕时至今日21世纪这种观念依然被国人认可。盒子炮作为毛瑟公司出产的产品,在“狂热粉丝”中国这里自然会受到欢迎。
盒子炮在欧洲地位尴尬
盒子炮虽然在中国大受欢迎,但是在西方却受到冷遇。
首先,盒子炮有两个很大的缺陷:1.盒子炮体积庞大,不便携带;2.枪口上跳,不易控制,射击精度不足。
其次, 盒子炮单价颇高,一把就要25美元,与冲锋枪的价格相比要高了不少。
其三,在欧洲,作战的样式主要以正规作战为主。盒子炮在战场上,当手枪用大而笨重,当冲锋枪用威力又太小,定位尴尬。
种种原因交错叠加。使得盒子炮在欧洲受到冷遇。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盒子炮简直是为中国人定制的,以至于后来的五四手枪都延续了此枪部分风格。
1、大
符合中国人大=威力的观念,无论是带枪套斜挂在腰间还是裸奔插在裤腰带上,威慑力大。
2、可以变形
化装成手枪的冲锋枪,装上枪盒就是一把冲锋枪。增加了吓唬人的效果,还有类似现代变形金刚玩具的效果。擦枪也是一种娱乐。
3、射击特点适合那个时代的人
民国时期士兵的因为工业落后,实弹射击训练严重缺乏,只有少数训练多的精锐和本来就是猎人的军人枪法校准外,大多数士兵枪法就是天女散花。巨大的后坐力让中国人发明了侧握的手法,让后座力造成的枪口跳动变成横扫的火力。五四手枪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特点。
欢迎关注“桌面战争兵棋”,我们专注于军事历史领域的耕耘,欢迎您的指点。
首先要说的是盒子炮并不是什么技术先进做工精良的武器,中国军民选择其也有一定的无奈。早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军事禁运,这个时候你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武器。恰巧盒子炮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尴尬,其持续火力强劲,又以手枪的名头巧妙的避开了军事禁运,自然就得到了军阀们的喜爱。
彼时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自动火器,轻重机枪、冲锋枪价格又贵,仿制难度又高。相较之下,即便宜,技术难度又不高可以自造的驳壳枪就成了香饽饽。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军队的编制中经常都会出现手枪连、手枪营、甚至手枪旅这些番号,在关键时刻、关键战场,这些装备盒子炮的自动火器部队将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相当吃香的盒子炮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一是外形大、而是不美观。相较于中国战场自动火力的缺失,人家欧洲军队可不缺盒子炮这点火力输出,他们的军官可不会像李云龙一样拿着盒子炮到一线输出。手枪队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卫武器,不需要太强大的火力,但一定要美观。所以在盒子炮的诞生地德国,更受军官喜欢的是鲁格手枪。
善于使用枪械的人算不算“武林高手”?
武术高手或者平民百姓我国法律是不允许拥有枪械的,这个是藐视法律的不法行为,连冷兵的携带都不允许,当然,不属管制的不是武器的武器除外,作为一个真正的实战武术高手应该是不可忽略的行为,毕竟,作为一个冷兵高手,其杀伤力还是太大了。
武林高手在人们的印象里都是使用兵器的,但是兵器有很多,详载的有十八般之多,还有很多成名的兵器比如双截棍,是李小龙喜爱使用的!这些兵器的使用者都是有其自身的身份的,并且有时候不能够乱使用,以免让人产生误解!但是从武侠影视剧里面看到的,有使用剑的一般是正义的一方,有使用刀的是义盗善用的兵器,还有使用勾的一般是比较败类!这说明兵器代表着这个习武者的身份,通常再见面时,是要先报名诲的,即便是被看到不方便通报,只要看一下他使用的兵器,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于自身实力来讲还是要掂量掂量的!而对于枪在中国是比较讲究的,使用枪的人一般是战场上的主力,并且以使用枪来表达自身在战场上对敌的态度!当在战场上遇到使枪的对手,会认为比较有实力,并且有项羽一般万夫莫当之勇!当其使出霸王枪时,对手则会申时权变,倘若真的只是一般的莽撞之人,杨家枪里的回马枪则是每发必中的!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使枪的只是在履职,并且其行为则一定不会苟且,可以看成是将领身份的象征!倘若真的是使枪高手,则其中的实力则有待估量!历史上的枪法很多,对于使枪的著作多如牛毛,假如没有两下子,或许连枪都拿不起来,这至少说明使枪则一定不是善茬,所以遇枪则必有一番苦战,至于胜败还是凭实力说话!所以,对于战场上使枪的人没有较量是不好做出评价的!
“武林高手”,应当只限定于冷兵器的时代,在热兵器时代,善于使用枪械的人可以称其为“神枪手”,而不应被定义为武林高手。那这样划定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读金庸小说的时候,能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那就是从总体的趋势来看,《天龙八部》的北宋年代,是武学的巅峰,一流高手们随随便便就开山劈石,乔峰更是能在千军万马中游刃有余。还有六脉神剑这样的远程气剑,更夸张的还有扫地僧的三尺气墙。
按理说,时代是在进步的,可随着年代的推移,武侠世界的武功却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到了清朝,武功完全变成了近身的技击格斗,靠内力远程杀人,变得遥不可及。这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能够想到,就是武学的传承问题,许多武学典籍都失传了,后人无论天资再高,也学不到前人高深的武功。
但我们也不能说后人就比前辈们笨,自己创造不出高深的武学。最重要的是,在热兵器时代,武功的地位下降了,人们不再需要武学。而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学六脉神剑,说白了就是单发步枪。当人人都能够配备单发步枪的时候,谁还会费尽心思去学六脉神剑呢?郭靖能够率领襄阳军民抵挡蒙古大军多年的猛烈进攻,靠的可不是降龙十八掌这样的武功绝学,而是先进的火器。
同时,“武林”这一概念是以武功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热兵器时代,武功的没落,善使枪械的人自然不能被称之为武林高手。
所以,所谓的武林高手,在冷兵器时代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到了热兵器时代就失去了其地位,在今天,更是少之又少。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你说你内功深厚,好,那给你来一枪,你那三尺气墙能不能挡住?当然,你若说你是燕双鹰,那我就无言以对了。
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单纯只是善于使用枪械的人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必须是具备较高的武术和技击水平,真正的武林高手应该是空手也很能打的。
虽然古代的许多武林高手都使用兵器,但是兵器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加成,他们本身的武术水平是很高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能算得上武林高手,不仅是因为他盘龙棍法使的好,更是因为他本身武术水平很高,能够自创拳术(太祖长拳)。也就是说兵器只是“武林高手”的附加项,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武术水平高不高。
好的兵器对于武林人士来说确实是加分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分依赖兵器那就偏离了“武林高手”的真义。就像倚天剑对于灭绝师太来说确实能增强她的武力值,但是就算她用一般的剑也是具备很强的武力值,所以说倚天剑对于灭绝师太的武力值只是锦上添花的兵器,而不是决定她武力值的实质性因素。但是枪这种武器是很特殊的,它是能够实质性的改变使用者的“杀伤力”的,一个枪法再好的人如果没有枪支本身的超强杀伤力,那么他也就失去了“杀伤力”,也就是说神枪手是过分依赖武器的,所以我认为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的“武林高手”。
左轮手枪、勃朗宁手枪和毛瑟手枪,各有什么特点?哪一种手枪的杀伤力更大?
问的就有问题,就说左轮,左轮手枪是一个大类,口径多了去了,威力都不一样。同样,勃朗宁,毛瑟。只告诉你三个人的名字,不告诉你他们的具体身体素质怎么样,你知道他们打架谁能赢。
左轮手枪一般现在都是警用比较多!有些特种部队的老兵喜欢用左轮手枪做最后的防身武器,比如敢死队里面的史泰龙。左轮手枪的优点就是射速快,不卡壳,装弹6发!缺点就是装弹少!西部牛仔就喜欢用左轮手枪!左轮手枪有时代的特点!当自动手枪故障高时,左轮手枪就体现出优势!勃朗宁手枪的问世就解决了自动手枪故障高的特点,勃朗宁手枪是划时代的作品,曾经作为英国特别空勤团最钟爱的制式装备,勃朗宁手枪一直服役到上个世纪90时年代末才渐渐的退出!美国的特种兵还有部分人员喜欢用勃朗宁手枪,他们认为勃朗宁手枪是最可靠的!当勃朗宁手枪解决了自动手枪卡壳,装弹等故障后,军事人员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令用半自动不用左轮。毕竟自动手枪的火力持续力比左轮手枪强,在战斗场面多一发子弹,就多一份生存力!至于毛瑟手枪是德国人发明的,在欧洲战场上不被看好,主要就是连续射击时上跳的问题,使散点不均匀!在中国军阀内战与抗战时期,以致于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将其缺点用习惯改正,将毛瑟手枪平摆75度至90度使用,这样解决了其连射精度的问题,平摆后其着弹点成扇面!在旧中国,国力不行,造不出好武器,中国人用东方的思维解决了西方武器的缺点,毛瑟手枪在中国人民手里大放光彩,成为介于机枪和步枪的突击火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军时期就有毛瑟手枪团,用于阵地突击,毛瑟手枪大容量20发弹夹,集体使用能达到火力的持续性,能快速的打开突破口!
虽然左轮从弱鸡的.22到.600NE都有,但鉴于题主问的是杀伤力更大,我就默认选.600NE,这玩意长这样。
勃朗宁手枪也很多,从弱鸡一点打.25ACP的M1906到打.45ACP的M1911,但鉴于题主问的是杀伤力更大,默认选M1911。
毛瑟手枪普遍都是指7.63x25mm的C96盒子炮。
其实这个没啥好争议了,杀伤力最大的肯定是.600 NE。这玩意本来就是个猎弹,而且用于长管的猎枪都嫌威力太大,只是有个神经病给他设计了一款左轮而已。
这玩意口径15.2mm,动能将近10000焦,是AK的五倍。弹头重量58克,和巴雷特的12.7mm差不多。玩这个枪之前请买保险
然后勃朗宁和毛瑟就算了...和.600NE比起来,他们两都只是550焦耳左右的弱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驳壳枪威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驳壳枪威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